June 25, 2009

繪畫 3

在繪畫前面,我很少有想要流淚的感覺,相反的,音樂卻常常輕易地就撥動我情緒上的漣漪。

我還是很喜歡繪畫,對我來說,它比較能夠傳遞出思想的深度,那是一種超越「餘音繞樑」的深度。

China Series III, 2008, wood and wood lacquer,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June 24, 2009

靈感 2

每天晚上快要睡著前,總會有些想法(也許是靈感)突然跑出來,懶得起床做紀錄的我,第二天醒來後,往往什麼都記不得,怎麼也想不起來。

於是,我在床邊放了一張紙和一枝筆,希望可以捕捉些什麼。只是,每天早上看到的,全都是在黑暗中亂寫的、無法辦認的鬼畫符。

5O - 1, 2005, wood and wood lacquer, 36.25 x 48.75 x 2.5 inches

June 19, 2009

墨爾本 3

紐約的對外探險,墨爾本的向內探索。

我在地球的一邊,不同時間隧道中走。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 - 4, 2009, acrylic, pencil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部落格 1

有些人用部落格來寫日記,有些人用部落格來發表意見,還有一些人用部落格來創作作品。

我用部落格來計時,看看時間到底跑多快。

Study for China Series III - 2, 2008,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June 17, 2009

抽象與再現 14

我的創作並不是為了要去製造半抽象、半再現的繪畫,相反的,它是我對於每天生活的存在的某種渴望。

我會使用地圖、城市景象、交通路線,以及政治議題來做為作品的基本結構,並不是刻意的,也不是巧合的,甚至,一點也不令人訝異的,因為,那是每天環繞在我身邊的一切,我會畫出這些想法,除了這種「連結」,實在沒有其它的原因。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 4, 2009, colour print, 6.5 x 8.5 inches

抽象與再現 13

如果,只是為了調合抽象與再現而去調合,這種調合是沒有意義的。

我並沒有試圖去做這種調合,相反的,我發現這種調合是我試圖發現藝術跟生活之間的連結的結果。藝術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而將藝術和我每天的生活連結,正是調合抽象與再現的過程。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 - 4, 2009, acrylic, pencil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基本 2

創作的基本,重心在於解如何真實地面對藝術這個問題,以及發現自己和作品之間的關聯。

藝術家不是在重新建構這個世界本身,而是在建構自己的想法與如何觀看世界的方法。

Study My China Series II, 2008, pencil on paper & collage, 11.5 x 8.25 inch

June 16, 2009

抽象與再現 12

藝術的發展可能跟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的進化論不一樣,新的「品種」不一定會比前面的更「好」,「新」的觀點也可能不比舊的不表面化。

如果,藝術家不去了解抽象和他作品之間的關係,只是為了讓作品看起來抽象而去製造抽象作品,這種抽象作品也可能只是一種表面性,它也只是另一個形式主義的候選人。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 - 2, 2009, acrylic, pencil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抽象與再現 11

在現代藝術史上,抽象可以被看成一種藝術家對於再現的表面性的反動。

基本上,抽象是人對於自己如何理解(感受)這個世界,所做的一種重新建構的回應,這個現象在現代藝術運動的發展中,一直重覆地出現。

Study for My Brunswick - 3, 2009, acrylic,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扁平 8

我的通往「扁平」的旅程有一個意義,它在於「被告知」的理解與「由個人經驗而得知」的理解,中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

如果,我是因為被告知而去使用「扁平」,那樣子,除了只是一個我要使用的形式外,「扁平」沒有任何意義,這當中不會有任何深度,我也無法「對(我的)藝術真實」。

Study for City Frame Series III, 2007, ink on paper, 8.25 x 11.5 inch

June 14, 2009

啤酒

墨爾本的年輕藝術家常喝一種叫 VB 的啤酒,因為它是全澳大利亞最便宜的啤酒。VB 有兩種:綠色貼紙的老 VB 比較苦,酒精成分也較高,黃色貼紙的 Gold VB 則輕淡一些(跟臺灣啤酒一樣,VB 也有金牌的)。

VB 其實不難喝,只是造形很土,它那肥肥短短的深褐色瓶身,讓人想起以前理化課做實驗時,用來裝某種液體的玻璃瓶。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2009,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

畫廊 3

全世界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只差一步就到達畫廊的門口。

在冬天逛畫廊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享受:天氣將人禁錮在家裡,想看展覽的慾望在克服寒冷之後,達到最大容量的吸收度。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V, 2009, pencil on paper, 11.5 x 8.25 inch

日科斯

日科斯 (Constanze Zikos) 的作品充滿矛盾:形式在雕塑、物件與裝置中遊走,卻最適合以繪畫的角度來閱讀;「畫面」傳遞了神聖的幾何構成,卻同時帶有強烈的世俗符號意味,「肉身」也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建築材料。

日科斯的作品很裝飾性,卻又疏離超越,它們很怪,卻又怪的很好。

Study for Flying Machine above VCA, 2007, ink on paper, dimensions variable

June 12, 2009

書寫 3

王丹:「歲月的流逝總像暗夜中閃光的星星 提醒我留意事情背後的真實」

書寫的行為,包含了物理動作和抽象思考的開始到結束,由書寫所產生的文字是這種時間經歷的見證,如此「手腦並用」、「勞心勞力」的結果,讓人有機會發現一些平常看不到或視若不見的東西。

Study for My Brunswick - 2, 2009, acrylic,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June 11, 2009

天氣 2

寒冷的天氣總是讓人聯想到灰色。

那是一種要髒不髒,瀕臨骯髒邊緣的乾淨的灰色。

Finding Series I - 4, 2007, acrylic and ink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June 5, 2009

基本 1

創作的過程讓我思考人是如何理解(感受)這個世界的,以及我所理解的方法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就像每個人對色彩都有一些認識,為什麼一個特定的顏色會有特定的用法,以及為什麼我會選擇另一個顏色?這不只和情緒或感覺有關,也和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對基本理解有關。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 2, 2009, colour print, 6.5 x 8.5 inches

書寫 2

書寫有各種方式和類型,藝術家書寫作品比較像是在討論自己的創作路程,以及檢視自己的創作經驗。

是什麼讓我想創作我所做的作品呢?過程中有那些想法改變了呢?有那些部分被保留起來呢?又有那些東西變得比較重要呢?

Study for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 1, 2009, colour print, 6.5 x 8.5 inches

June 3, 2009

天氣 1

一個人很開心,我們會說他心晴豔陽高照;一個人喜怒不定,我們說他脾氣陰晴不定;情緒很差的話,則叫做低氣壓壟照。

人類喜歡把人的心情氣象化,卻很少有人把天氣的心情擬人化。

Study for City Frame Series II, 2007, acrylic and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抽象與再現 10

即使我們努力想用一些形式來再現這個世界,也不可能把這個再現的變成真的;而想用一些表現手法來將這個世界抽象化,結果還是會跟這個現存的世界有所連結。

所有的抽象都必須用再現來表現,否則,抽象根本無法閱讀,而「非客觀」(non-objective) 則暗示著一種以非再現手法來再現某種現象的觀點。

Study for My Brunswick - 1, 2008, acrylic and pencil on paper, 8.5 x 40 inch

抽象與再現 9

我選擇用「非客觀」(non-objective) 這個字,而不是「抽象」(abstract),來表達一些我無法解決的對立想法。

大家叫我抽象畫家,可是,我明白自己無法和其它抽象畫家一樣,可以和再現保持距離。

Australian Art Circle Series I - 1,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6 x 16 inches

方法與技術

每一個藝術家所使用的方法或技術,都說明了關於藝術家的一些東西,以及藝術家和他內在之間的關係。

但是,藝術家只有在能觀察出這個現象,而不是把方法或技術做為一種意圖時,才能了解這個關係。

My Batchelor Series V - 5, 2009, ink on paper, 2 pieces, 8.25 x 11.5 inches each

June 2, 2009

抽象與再現 8

這個「真實」或「不真實」是無形的,但是,它們的確是很真實的,這個狀態有點像是,雖然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一些東西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確定這些東西確實存在。

當我們再現我們對於自己藝術的真實時,我們該叫它「抽象」,還是「再現」 呢?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 2,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2 x 4 inches

抽象與再現 7

當我告訴自己,我的藝術必須真實地面對繪畫,問題變成:我要如何真實地面對我的作品?繪畫的本質是什麼呢?

這個時候,什麼是重要的,慢慢變成一種藝術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像是:藝術家藉由作品來反映他的內在到底有多真實呢?

My Batchelor Series III - 1,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抽象與再現 6

當藝術必須真實地面對它的材料,這排除了再現某種東西的需要。

但是,什麼是材料呢?是紙張,還是顏料?如果,材料就是繪畫本身呢?

My Batchelor Series II - 2, 2009, acrylic on canvas, 50 pieces, 4 x 12 inches each, installation dimension variable

動機

藝術家將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世界做連結是很自然的,藝術創作本身是一種經驗,而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像是一種對於生活中各種經驗的檢視。

這些檢視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的想法,更重要的,也改變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而這正是創作的動機。

My Batchelor Series V - 4, 2009, ink on paper, 2 pieces, 8.25 x 11.5 inches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