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繪 畫 筆 記
Notes on Painting
January 28, 2009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的幾何作品反對外在與裝飾,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永恆不變的普遍原則。
為了避免再現,以及被看成設計品的局部,蒙德里安常常刻意縮短作品中垂直或水平的黑色線條,讓它們不要碰觸到畫布的邊緣。
China Series I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小野洋子
藍儂 (John Lennon) 曾經這樣描述小野洋子 (Yoko Ono) :「世界上最有名而不為人知的藝術家: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是沒有人知道她做了什麼。」
摩根 (Robert C. Morgan) 說:「藍儂毀了小野洋子。」
1B, 2001, acrylic on canvas, 5 x 10 inches
January 23, 2009
專業 1
全世界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才都在業界。
為什麼只有藝術家常常在教育界出沒呢?
4H, 2004, acrylic on canvas, 17 x 17 inches
刁德謙 1
雖然看起來很像,但是,跟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幾何抽象不一樣,刁德謙 (David Diao) 的繪畫是絕對美國現代主義的。
刁也是一位高明的諷刺家,他喜歡開現代美術史的玩笑,特別是以一位華裔美國藝術家的身分。
4D, 2004, acrylic on canvas, 42.5 x 42.5 inches
January 21, 2009
音樂 1
只出過一張唱片就消失的歌手被稱為「一片歌星」,這一張是他們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
其實,有很多流行歌手的第一張也是他們最好的作品,這一張也許不夠成熟,卻至少傳遞出了一種真實的、生澀而清新的感覺。
R0, 2000, etching, 11 x 11 inches
展覽 2
藝術家為什麼要辦展覽呢?
除非是需要現地製作,以及涉及到與觀眾互動的作品,否則,創作本身跟展出應該是兩回事,甚至是沒有關係的。
CO2 - 2, 2002, acrylic and pencil on wall, Nan Hai Gallery, Taipei
畫廊 1
對於畫廊,藝術家通常是既期待又害怕。
有趣的是,不少藝術家自己也開起畫廊。
Beyond What You See, 2005, ink on paper, 24 pieces, 11.5 x 8.25 inches each
January 18, 2009
框 1
我畫作中的框是畫出來的,屬於畫面的隱型結構。
框的顏色通常是米色和灰色,這是受到李西特 (Gerhard Richter) 如何使用灰色,以及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非色彩原色」概念的影響,目的是配合框的低調性格。
China Series IV - 4,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6 x 12 inches
舞台劇
舞台劇用「不」真實的手法,通常是演員誇大的動作與表情,企圖來表達某種理想性的真實。
電影的呈現似乎比較自然,至少,它以一種偽裝真實的手法來表現真實,即使,這種真實本身也很虛假。
1D, 2001, acrylic on canvas, 36 x 48 inches
January 16, 2009
色彩 2
老子:「五色令人盲。」
這裡的「五色」,指的不是傳統中國水墨畫裡的「墨分五色」,而是多采多姿的現實世界。
China Series IV - 5, 2009, acrylic on canvas & paper collage, 16 x 12 inches each
January 15, 2009
單色畫 2
螺絲小姐 (Barbara Rose) :「單色畫同時是充實與空無的,它是噪音世界裡的寂靜時刻,既是特定也是普遍的,可以觸摸又不是物質的,它是絕對的矛盾。」
單色畫本身就是一種抽象與再現,令人難以捉摸。
Emptiness and Whiteness, 2006, white canvas and empty box (canvas: 40 x 60 inches; wood box: 36 x 49 x 2.5 inches)
單色畫 1
白色的空白畫布可以是單色畫,畫成白色的畫布也是單色畫。
在黑白攝影裡,白色的空白畫布與畫成白色的畫布仍然是單色的,但是,它們還是單色畫嗎?
White on White 3, 2006, color print, 16 x 20 inches
January 13, 2009
運動
有些運動是很難半路出家的,像是網球、高爾夫球,球員需要從小就接受良好的訓練,否則以後很難登峰造極。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藝術有很多共通性,學古典音樂的人轉行視覺藝術的例子不少,卻很少藝術家最後變成音樂家。
3D,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January 11, 2009
色彩 1
在色彩的使用上,我很少混色。
不混色的色彩選取方式有一定的當代意義:它的操作手法像是去五金行買油漆(這些工業用色都是一罐罐裝好,可以馬上使用),也像是移動滑鼠在電腦繪圖軟體上點選顏色,這與利用三原色,在調色盤上製造色彩的歐洲繪畫傳統是不一樣的。
3A,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60 inches
文字 1
「形色」:形在前,色在後。(將抽象思維視覺化的方式)
「藝術」:藝在前,術在後。(強調思想與觀念的重要性)
中文博大精深,它輕易地說明了藝術的道理。
China Series II - 3,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January 9, 2009
貝多芬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的九大交響曲真是偉大,可以通俗,卻又那麼超越!
最不可思議的是,貝多芬晚年耳朵聽不見,卻還可以繼續譜曲。也許,對音樂家來說,音樂早與聽覺無關,而是一種完全抽象思維的東西,可是,如果藝術家眼睛看不見,還有可能繼續創作嗎?
Modeling Series I - 2, 1998, monotype, 22 x 30 inches
January 8, 2009
原色 2
天空與海邊的藍色、樹葉與草坪的綠色,以及太陽的黃色。
這是墨爾本夏天的三原色。
City Frame Series V - 7,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7, 2009
扁平 4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的「超扁平」繪畫,前景與背景視差的幻覺深度感,在畫面上造成了一種注視的移動。
「DOB先生」看起來像眼睛,卻不是真的眼睛,也不是由幻覺深度感所發展出來的造形,你看他,他看你,這中間不會產生移情作用的注視。「DOB先生」既不是純粹再現的,也不是完全抽象的。
City Frame Series V - 3,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扁平 3
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對航空的興趣,說明了他渴望逃離地面。
從天空往下看,地上的景物因為透視的改變而壓縮變平,它們看起來,既不是完全真實的,也不是純粹抽象的。
Malevich's CD,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 x 4 inches
扁平 2
綠堡先生 (Clement Greenberg) 認為藝術應該真實的面對它的材料,才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本質。
對繪畫來說,這就是二度空間的平面性。
City Frame Series III - 8,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6, 2009
海利 2
海利 (Peter Halley) 是悲觀的,房子是用來禁錮人的,那不是一個從屋內往窗外看的世界。
吉立克 (Liam Gillick) 是樂觀的,人可以在「建築」結構內外自由走動,建立自己的烏托邦世界。
City Frame Series II - 1,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地圖 2
地圖是一種由真實景觀簡化而來的平面圖, 它的畫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結構性。
這種結構反映了真實社會運行的系統與方法。
Finding Series I - 2, 2007,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January 5, 2009
原色 1
色彩是化學作用與物理作用,透過生理作用,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作用。
我選擇原色的方式,跟梵谷 (Vincent van Gogh) 使用強烈的、高飽和度的、「原始」的顏色來畫畫一樣,都是主觀的。
City Frame V - 6,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阿格麗西
陳小豬說:「阿格麗西 (Martha Argerich) 每天早上把蕭邦練習曲彈一遍,就開跑車出去玩。傍晚回來,抽點大麻,就準備上台演奏了。這生活多棒啊!」
我說:「你確定這真的嗎?我看,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吧!」
0B, 2000,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抽象與再現 2
抽象的難題在於它不能是什麼,卻又必須跟什麼有關,否則,就什麼也不是了。
再現的難題在於不管如何再現,怎樣再現,它終究不是真實的。
China Series I - 6,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4, 2009
徐冰
徐冰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1987年的「天書」,有趣的是,2003年起,徐冰開始創作「地書」。
如果我的論文算是我的「天書」,那麼,這個布落格就是我的「地書」了。
China Series II - 2,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尼采的綠色 1
柯裕棻:「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
慢慢地,我好像也可以體會那種綠色的感覺。
0B, 2004, acrylic on canvas, 60 x 60 inches
January 3, 2009
海利 1
其實,我不是真的喜歡海利 (Peter Halley) 的作品,我喜歡海利是因為他的文字。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寫不出像他那樣的文字。
City Frame Series IV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地圖 1
地圖上的形象雖然不是真實的,卻能清楚引導出正確的地理概念。
地圖帶我四處去旅行,畫地圖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旅程。
City Frame Series III - 1,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2, 2009
展覽 1
顧爾德 (Glenn Gould) 31歲後就不再公開演奏。
我已經過了那個年紀,但是,我可能不再展覽嗎?
0B, 2000,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扁平 1
我繪畫中的「扁平」來自於綠堡先生 (Clement Greenberg) 的「平面」、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的「壓平」,以及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的「超扁平」。
「扁平」的目的是為了調和抽象與再現。
City Frame Series III - 3,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1, 2009
抽象與再現 1
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像,有的是大龍蝦,有的卻只是小蝦米?
City Frame Series I - 3, 2007,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Newer Posts
Ho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Archive
▼
2009
(215)
▼
January
(32)
抽象與再現 1
扁平 1
展覽 1
地圖 1
海利 1
尼采的綠色 1
徐冰
抽象與再現 2
阿格麗西
原色 1
地圖 2
海利 2
扁平 2
扁平 3
扁平 4
原色 2
貝多芬
文字 1
色彩 1
運動
單色畫 1
單色畫 2
色彩 2
舞台劇
框 1
畫廊 1
展覽 2
音樂 1
刁德謙 1
專業 1
小野洋子
蒙德里安
►
February
(26)
►
March
(28)
►
April
(25)
►
May
(21)
►
June
(25)
►
September
(18)
►
October
(27)
►
November
(12)
►
Decemb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