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8, 2009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的幾何作品反對外在與裝飾,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永恆不變的普遍原則。

為了避免再現,以及被看成設計品的局部,蒙德里安常常刻意縮短作品中垂直或水平的黑色線條,讓它們不要碰觸到畫布的邊緣。

China Series I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小野洋子

藍儂 (John Lennon) 曾經這樣描述小野洋子 (Yoko Ono) :「世界上最有名而不為人知的藝術家: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是沒有人知道她做了什麼。」

摩根 (Robert C. Morgan) 說:「藍儂毀了小野洋子。」

1B, 2001, acrylic on canvas, 5 x 10 inches

January 23, 2009

專業 1

全世界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才都在業界。

為什麼只有藝術家常常在教育界出沒呢?

4H, 2004, acrylic on canvas, 17 x 17 inches

刁德謙 1

雖然看起來很像,但是,跟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幾何抽象不一樣,刁德謙 (David Diao) 的繪畫是絕對美國現代主義的。

刁也是一位高明的諷刺家,他喜歡開現代美術史的玩笑,特別是以一位華裔美國藝術家的身分。

4D, 2004, acrylic on canvas, 42.5 x 42.5 inches

January 21, 2009

音樂 1

只出過一張唱片就消失的歌手被稱為「一片歌星」,這一張是他們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

其實,有很多流行歌手的第一張也是他們最好的作品,這一張也許不夠成熟,卻至少傳遞出了一種真實的、生澀而清新的感覺。

R0, 2000, etching, 11 x 11 inches

展覽 2

藝術家為什麼要辦展覽呢?

除非是需要現地製作,以及涉及到與觀眾互動的作品,否則,創作本身跟展出應該是兩回事,甚至是沒有關係的。

CO2 - 2, 2002, acrylic and pencil on wall, Nan Hai Gallery, Taipei

畫廊 1

對於畫廊,藝術家通常是既期待又害怕。

有趣的是,不少藝術家自己也開起畫廊。

Beyond What You See, 2005, ink on paper, 24 pieces, 11.5 x 8.25 inches each

January 18, 2009

框 1

我畫作中的框是畫出來的,屬於畫面的隱型結構。

框的顏色通常是米色和灰色,這是受到李西特 (Gerhard Richter) 如何使用灰色,以及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非色彩原色」概念的影響,目的是配合框的低調性格。

China Series IV - 4,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6 x 12 inches

舞台劇

舞台劇用「不」真實的手法,通常是演員誇大的動作與表情,企圖來表達某種理想性的真實。

電影的呈現似乎比較自然,至少,它以一種偽裝真實的手法來表現真實,即使,這種真實本身也很虛假。

1D, 2001, acrylic on canvas, 36 x 48 inches

January 16, 2009

色彩 2

老子:「五色令人盲。」

這裡的「五色」,指的不是傳統中國水墨畫裡的「墨分五色」,而是多采多姿的現實世界。

China Series IV - 5, 2009, acrylic on canvas & paper collage, 16 x 12 inches each

January 15, 2009

單色畫 2

螺絲小姐 (Barbara Rose) :「單色畫同時是充實與空無的,它是噪音世界裡的寂靜時刻,既是特定也是普遍的,可以觸摸又不是物質的,它是絕對的矛盾。」

單色畫本身就是一種抽象與再現,令人難以捉摸。

Emptiness and Whiteness, 2006, white canvas and empty box (canvas: 40 x 60 inches; wood box: 36 x 49 x 2.5 inches)

單色畫 1

白色的空白畫布可以是單色畫,畫成白色的畫布也是單色畫。

在黑白攝影裡,白色的空白畫布與畫成白色的畫布仍然是單色的,但是,它們還是單色畫嗎?

White on White 3, 2006, color print, 16 x 20 inches

January 13, 2009

運動

有些運動是很難半路出家的,像是網球、高爾夫球,球員需要從小就接受良好的訓練,否則以後很難登峰造極。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藝術有很多共通性,學古典音樂的人轉行視覺藝術的例子不少,卻很少藝術家最後變成音樂家。

3D,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January 11, 2009

色彩 1

在色彩的使用上,我很少混色。

不混色的色彩選取方式有一定的當代意義:它的操作手法像是去五金行買油漆(這些工業用色都是一罐罐裝好,可以馬上使用),也像是移動滑鼠在電腦繪圖軟體上點選顏色,這與利用三原色,在調色盤上製造色彩的歐洲繪畫傳統是不一樣的。

3A,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60 inches

文字 1

「形色」:形在前,色在後。(將抽象思維視覺化的方式)
「藝術」:藝在前,術在後。(強調思想與觀念的重要性)

中文博大精深,它輕易地說明了藝術的道理。

China Series II - 3,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January 9, 2009

貝多芬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的九大交響曲真是偉大,可以通俗,卻又那麼超越!

最不可思議的是,貝多芬晚年耳朵聽不見,卻還可以繼續譜曲。也許,對音樂家來說,音樂早與聽覺無關,而是一種完全抽象思維的東西,可是,如果藝術家眼睛看不見,還有可能繼續創作嗎?

Modeling Series I - 2, 1998, monotype, 22 x 30 inches

January 8, 2009

原色 2

天空與海邊的藍色、樹葉與草坪的綠色,以及太陽的黃色。

這是墨爾本夏天的三原色。

City Frame Series V - 7,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7, 2009

扁平 4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的「超扁平」繪畫,前景與背景視差的幻覺深度感,在畫面上造成了一種注視的移動。

「DOB先生」看起來像眼睛,卻不是真的眼睛,也不是由幻覺深度感所發展出來的造形,你看他,他看你,這中間不會產生移情作用的注視。「DOB先生」既不是純粹再現的,也不是完全抽象的。

City Frame Series V - 3,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扁平 3

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對航空的興趣,說明了他渴望逃離地面。

從天空往下看,地上的景物因為透視的改變而壓縮變平,它們看起來,既不是完全真實的,也不是純粹抽象的。

Malevich's CD,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 x 4 inches

扁平 2

綠堡先生 (Clement Greenberg) 認為藝術應該真實的面對它的材料,才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本質。

對繪畫來說,這就是二度空間的平面性。

City Frame Series III - 8,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6, 2009

海利 2

海利 (Peter Halley) 是悲觀的,房子是用來禁錮人的,那不是一個從屋內往窗外看的世界。

吉立克 (Liam Gillick) 是樂觀的,人可以在「建築」結構內外自由走動,建立自己的烏托邦世界。

City Frame Series II - 1,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地圖 2

地圖是一種由真實景觀簡化而來的平面圖, 它的畫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結構性。

這種結構反映了真實社會運行的系統與方法。

Finding Series I - 2, 2007,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8.25 x 11.5 inches

January 5, 2009

原色 1

色彩是化學作用與物理作用,透過生理作用,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作用。

我選擇原色的方式,跟梵谷 (Vincent van Gogh) 使用強烈的、高飽和度的、「原始」的顏色來畫畫一樣,都是主觀的。

City Frame V - 6,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阿格麗西

陳小豬說:「阿格麗西 (Martha Argerich) 每天早上把蕭邦練習曲彈一遍,就開跑車出去玩。傍晚回來,抽點大麻,就準備上台演奏了。這生活多棒啊!」

我說:「你確定這真的嗎?我看,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吧!」

0B, 2000,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抽象與再現 2

抽象的難題在於它不能是什麼,卻又必須跟什麼有關,否則,就什麼也不是了。

再現的難題在於不管如何再現,怎樣再現,它終究不是真實的。

China Series I - 6,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4, 2009

徐冰

徐冰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1987年的「天書」,有趣的是,2003年起,徐冰開始創作「地書」。

如果我的論文算是我的「天書」,那麼,這個布落格就是我的「地書」了。

China Series II - 2,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尼采的綠色 1

柯裕棻:「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

慢慢地,我好像也可以體會那種綠色的感覺。

0B, 2004, acrylic on canvas, 60 x 60 inches

January 3, 2009

海利 1

其實,我不是真的喜歡海利 (Peter Halley) 的作品,我喜歡海利是因為他的文字。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寫不出像他那樣的文字。

City Frame Series IV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地圖 1

地圖上的形象雖然不是真實的,卻能清楚引導出正確的地理概念。

地圖帶我四處去旅行,畫地圖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旅程。

City Frame Series III - 1,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2, 2009

展覽 1

顧爾德 (Glenn Gould) 31歲後就不再公開演奏。

我已經過了那個年紀,但是,我可能不再展覽嗎?

0B, 2000,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扁平 1

我繪畫中的「扁平」來自於綠堡先生 (Clement Greenberg) 的「平面」、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的「壓平」,以及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的「超扁平」。

「扁平」的目的是為了調和抽象與再現。

City Frame Series III - 3,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January 1, 2009

抽象與再現 1

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像,有的是大龍蝦,有的卻只是小蝦米?

City Frame Series I - 3, 2007,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