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8, 2009

標題

標題可以強化作品與特定意義的聯結,在「藝術家的物件系列」中,我利用標題來開三位著名藝術家的玩笑,同時,也轉換抽象和再現的關係。

另外,我也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同一系列的作品中,因為,我想變得跟這三位藝術家一樣厲害。

Artists' Objects - Johns' Amplifier,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 x 12 inches

February 26, 2009

日卡

日卡 (Paul Zika) 的幾何作品檢視裝飾的概念,批判性地質問神祕主義與玄妙、崇高的意義,是否可以由那樣的形式和形狀來支撐。

這是一條沒有人同行的道路,日卡走了很久,他的方式有一點古板,卻沒有什麼不好。

Abstraction 2009 - 1, 2009, group exhibition, Stephen Mclaughlan Gallery, Melbourne

February 24, 2009

扁平 5

謝赫「繪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指的是藝術家應該如何控制畫筆,而這個用筆跟藝術家的品格是有關聯的。

這種強調精神性(深度)的說法是當時繪畫所追求的,相對的,如何真實的再現不是藝術家關心的重點,這是傳統中國繪畫一種獨特的「扁平」。

Flying Machine above VCA 1,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February 19, 2009

框 3

貝切勒 (David Batchelor):「在八十年代中期到晚期,我開始創作一些以簡單的框為基礎的作品。我的出發點是,如果杜象 (Marcel Duchamp) 是對的,如果觀念主義是對的,那麼,就不是作品本身會有價值,而是由它如何被框架來決定它的價值。」

我把我的作品畫了框,因為,我要由自己來決定它們的價值。

City Frame Series III - 6,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單色畫 4

就像所有人都能演奏凱吉 (John Cage) 的 「四分三十三秒」一樣,每個人都會畫單色畫,因為,它並不需要任何的繪畫技巧。

但是,只有明確的創作動機,並把它放在特定的位置來討論,單色畫才有意義。

Artists' Objects - Chen's Calendar, 2007, acrylic on canvas, 22 x 40 inches

February 18, 2009

工作室

貝切勒 (David Batchelor):「現在有很多藝術家不使用工作室,也有很多關於『後製作』與在畫廊或美術館內製作作品的談論。在這一方面,我寧願落伍一點,我把工作室當成一個非常特別的地點,在裡面,你可以慢慢摸索,跟隨情緒起伏,幸運的話,可以從很多錯誤的結果中發展出作品。」

有些東西只有在工作室才會發生、才能發現,這是辦公室所無法取代的。

CO2 - 1, 2002, acrylic and pencil on wall, Nan Hai Gallery, Taipei

February 13, 2009

單色畫 3

「中國系列 IV」不只是關於單色畫的討論,並且,嘗試將單色畫轉變為一種跟社會有關的再現,引導觀者重新發現政治決定的含意。

轉換的方法是象徵色與特定規格尺寸的運用,以及標題所給與的提示。

China Series IV - 3,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6 x 12 inches

內容

大衛湯瑪士 (David Thomas):「應該讓內容來驅動作品,而不是形式。」

形式也是內容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真正的內容。讓形式主導作品的藝術家,就像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抽了什麼象的抽象畫家。

Australian Art Circle Series I - 2, 2009, acrylic on canvas, 16 x 16 inches

February 11, 2009

抽象與再現 4

傳統以為抽象與再現的關係是對立的,芙爾 (Briony Fer) 認為,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是最能強烈表示出這個概念並不是很適當的藝術家,但是,這並不是指李希特同時創作抽象畫與具像作品這一點。

芙爾的重點是:「在李希特的創作中,描繪照片的畫作與大型抽象畫並列,他稱這為『幻覺的』,暗示兩者誰也沒有比較能夠再現真實。」

My Brunswick, 2008, painting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框 2

在繪畫上,框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裝框是為了方便懸掛作品,以及避免作品受到碰觸、塵埃等傷害;框付與作品獨立的生命,讓它與世俗世界保有一定的距離;框也像窗戶,引導觀者進入畫中的另一個世界。

我的框則是畫出來的,用來暗示某一種系統或範圍。

City Frame Series III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建築 1

今日建築的設計者,常常把建築當成巨型雕塑來創作。

有時候,他們忘了人是生活在空間中,而不是住在牆面上。

PH 1, 2003, acrylic and pencil on wall, Paint House Gallery, Tainan

February 10, 2009

賈德 1

芙爾 (Briony Fer) 認為賈德 (Donald Judd) 的作品有兩個彼此相關的重點,一個是「裡面」與「外面」之間的關係,另一個是不同視點與觀看的位置,在閱讀作品時所辦演的角色。

這似乎與閱讀吉立克 (Liam Gillick) 的作品很類似,特別是他的「建築」結構體與空間裝置作品。

4L, 2004,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February 9, 2009

波哥雷利奇 2

除了音樂上的傳奇之外,波哥雷利奇還有兩個傳奇故事:

波哥雷利奇的成名,是因為他所參加的,而唯一沒有得獎的比賽,那是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當時,為了抗議評審團的決定,阿格麗西 (Martha Argerich) 憤而退出評審團。同一年,波哥雷利奇與大他二十歲的鋼琴老師結婚,那個時候,他才二十二歲。

3C,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February 7, 2009

波哥雷利奇 1

在鋼琴前面,波哥雷利奇 (Ivo Pogorelich) 就像國王。

波哥雷利奇彈奏鋼琴的時候,身體似乎不太移動,只有手指頭輕快地在鍵盤上滑動。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卻有堅固無比的琴聲,波哥雷利奇彷彿練過氣功一樣。

3F,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海利 5

海利 (Peter Halley) 的作品以幾何的形式來表現社會結構。

海利說:「我想說明幾何不只是一種古典美,在我們文化的空間裡,幾何的使用,與特定時代的特定群體的目的,有著根本性的聯結。」

City Frame Series V - 2,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February 6, 2009

海利 4

海利 (Peter Halley) 認為對藝術家來說,了解自己在社會中所辦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受到傅科 (Michel Foucault) 對於權力與控制的討論的影響,海利試圖在作品中反映今日的社會結構。而如何將這個社會結構轉化為一種視覺上的表現,海利採用了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的「擬像」概念。

Flying Machine above VCA 2,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February 5, 2009

音樂 3

相對於古典音樂的固定格式,爵士音樂是一種很活潑、很自由的音樂。

這種音樂行進的速度很彈性,樂手們可以即興演出,互相挑戰,更不用看指揮的臉色。

Santa Monica, 2005, acrylic on canvas, 18 x 96 inches

音樂 2

作曲者沒有辦法自己傳達音樂,必需由演奏者來幫忙;演奏者雖然付與音樂新的生命,卻仍是曲目的詮釋者。

在音樂的領域裡,好像沒有完全獨立自主的創作,除非,演奏者剛好也是作曲者。

City Frame Series V - 5, 2008, acrylic on canvas, 12 x 12 inches

February 4, 2009

海利 3

海利 (Peter Halley) 在他1982年的繪畫筆記中,清楚地指出:「這些是監獄、囚房,以及牆壁的繪畫。」

但是,這些形象不是為了描寫真的監獄、囚房,和牆壁,它們是用來反映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東西,以及它們在我們這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City Frame Series II - 2,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40 inches

簽名

藝術家的簽名有各種不同的用途。

大部分的簽名是為了說明作者是誰;杜象 (Marcel Duchamp) 在尿斗上的簽名,目的是把現成物轉變為藝術品;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故意改變拼字的簽名(Mondrian變成Mondriaan),用在區分不是主要概念的作品;版畫與攝影等複數藝術的號次簽名,則是用來表示這是限量的原作。

3G,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20 inches

藝術家 1

藝術家就是藝術家。

怎麼會有「女藝術家」呢?

So That's What It Is 3, 2007, color print, 6.5 x 8.5 inches

文字 2

中文的簡體字是一種奇特的字體。

就可辨識度來說,它是正體字抽象與再現的完美結合;就造形來說,它好像減肥成功但不小心折斷手腳的人。

China Series II - 1,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February 3, 2009

地圖 4

林區 (Kevin Lynch) 研究城市的形象,他的插圖說明了地圖如何由真實的景觀,轉變為輪廓圖,再簡化成代表道路、邊緣、區域、中心點,以及地標的五個基本類幾何形。

這個研究過程像是在探討對居住者而言,什麼是有意義的,以及為什麼這些訊息是有道理的;這些基本形是我們了解一個地方的關鍵點,也是我們如何思考的單位組件。

Finding II - 1, 2008, acrylic and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

地圖 3

製作地圖是個再造現實世界的行為,它簡化真實的地面景觀,呈現實際的地理方向。

地圖是一種抽象與再現的完美結合。

City Frame Series II - 3, 2007, acrylic on canvas, 40 x 80 inches

February 2, 2009

抽象與再現 3

清晨,窗外隱約而不規律的車輛呼嘯聲,預告著現實一天的晃動不定;收音機微弱而旋律分明的鋼琴聲,述說著抽象事實的清明朗靜。

有那麼的一刻,我感到同時傳入耳中的這兩極聲音,無比清晰而調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奇妙。

3C,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February 1, 2009

張英海重工業 1

張英海重工業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的作品,爵士音樂與黑白文字的搭配,宛如一種政治標語,宣傳著文化認同和「無價值」的概念。

除了網路格式的呈現,張的創作核心是絕對文本的。這種「網路作品」短暫存在的形式,與它在網路上的無互動性,就像是一種原始而特別的電腦病毒。

My Melbourne - 8, 2008, ink on paper, 11.5 x 8.25 in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