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7, 2009

波哥雷利奇 1

在鋼琴前面,波哥雷利奇 (Ivo Pogorelich) 就像國王。

波哥雷利奇彈奏鋼琴的時候,身體似乎不太移動,只有手指頭輕快地在鍵盤上滑動。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卻有堅固無比的琴聲,波哥雷利奇彷彿練過氣功一樣。

3F, 2003, acrylic on canvas, 60 x 15 inches

6 comments:

  1. 波哥雷利奇的音樂跟他的故事一樣傳奇.

    ReplyDelete
  2. 「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卻有堅固無比的琴聲」---你知道嗎,我的琵琶老師說,她訓練學生參加台灣的音樂比賽,「身體似乎不太移動」這樣是不行的,也就是說,連肢體語言都要經過設計並且練習,這樣才會得名....真的假的....我聽了簡直呆住。

    搞不好是我會錯意XD改天來去請教一下我們的音樂家室友:D

    ReplyDelete
  3. 我的看法是, 每個人演奏的時候, 本來就有自己獨特的肢體語言, 像有些人的演奏, 就讓人感覺到他好像是要用盡全身的力量來演奏, 如果一定要這樣才能表現他的音樂, 這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或不對. 但是, 像妳的老師所說的那種必須經過設計的肢體語言, 我聽了比妳還要目瞪口呆.

    另外, 波哥雷利奇演奏的時候, 身體當然也是會移動, 但是, 這個移動, 比起他的音樂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巨大能量, 真的是微小多了, 讓我不禁懷疑他是不是練過氣功 :D

    ReplyDelete
  4. 波哥雷利奇的音樂跟他人一樣,好深沉好怪...可是聽到絕對會被震懾住...

    講到肢體語言,當紅的郎朗應該是極致代表吧!雖然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外國友人樂團跟他錄音的經驗,錄了幾十次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但沒彈錯半個音且依然活力充沛的這種功力,也難怪大家在開他玩笑之餘仍不免嘖嘖稱奇吧!

    我想音樂的本質還是最重要的...在技巧純熟的條件下,身體放鬆專心致力發揮你的音樂理念,肢體語言就會隨著音樂起伏自然的展現出來了! 這種需要經過設計並且練習的演奏說法應該是台灣音樂教育比賽制度下的變型理論吧...

    ReplyDelete
  5. 哇~ I-Hsiu出現了, 專家的說明果然不一樣 :D

    朗朗被認為是現在最年輕的鋼琴大師, 不知道二十年後, 他會變成真正的大師嗎?

    ReplyDelete
  6. 郎朗我只有在電視新聞中匆匆看過他本人一次,當時感想是:如果聽他的現場,我會笑場....如果沒辦法像他那麼投入那麼專心的話。

    嗯,奕秀的說明讓我一方面比較釋懷(那一堂琵琶課,老師那樣說,真的讓我很錯愕),另一方面也覺得有點難過....不知是否因為地狹人稠之故,許多美好的東西在台灣,好像還蠻容易「變型」的呢。

    ReplyDelete